人口政策模糊誤事 教育產業大有可為
筆者一直認為,香港的教育產業可以發展成為經濟的增長點,然而人口政策的模糊不清,令到本地適齡學童減少,致連番出現殺校情況。其實政府可以開放內地學子來港接受教育,不僅現已存在的大專教育,只要付得起學費還可以接受中小學教育,相信對現有的中小學,甚至香港的各行各業都能夠帶來一股經濟新動力。
最近華富邨寶血小學同玫瑰崗學校相繼宣布停辦,剛剛話九龍塘根德幼稚園三年後停辦,令到在讀學童的家長頭痛不已,要為子女未來繼續就學四處張羅。這兩家學校歷史悠久,開辦了五、六十年,辦學經驗豐富,現在宣布停辦十分可惜。好明顯,預計嚟緊幾年出現收生不足情況,係停辦的主因之一。
其實教育局亦早已預見,根據人口數字推算,學齡人口將持續下跌,問題非過渡性,而是結構性。因此未來將透過停辦新校、重置、合併等,有序調節學校數目。根據統計處的《香港生育趨勢》顯示,香港每千名女性對新生嬰兒的數字,過去30年間,暴跌近四成,最新已下跌到772名,與世代更替水平的2,100名的距離相差甚遠。政府應該推出措施鼓勵生育,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當然係派錢。
好似新加坡咁,家庭首兩名新生子女分別可獲1.1萬坡紙獎勵,其後每名再加碼至1.3萬坡元;又設兒童培育戶口,政府先行注入5,000坡元,父母於子女12歲前根據所存入的款項,作出等額配對供款;此外,父母可獲稅務回扣、有薪產假、育兒假期、托兒資助;最重要是,有子女的家庭,有優先權預購組屋,首次購屋更可得到19萬坡元政府津貼等等。
反之香港就下下窒住晒,話每名子女的成長要花幾百萬,政府又不在稅務上大刀闊斧,調整子女免稅額,試問一般打工仔仲邊個敢生?既然係咁,政府不如訂定政策,接納內地負擔得起的家庭子女來港讀書,一來可以令到現存學校不用擔心不夠學生來源呢個問題;二來可以將香港教育發展成產業嚟做;話唔定這批內地來的莘莘學子將成為香港未來的創科人才。
老實講,鼓勵生育是人口政策的其中一部分,政府應先定下長遠的人口政策;有了目標,其他政策包括房屋、教育、運輸,零售消費等才能跟尾。筆者早已提出,香港最好將人口推高至1,000萬,甚至1,200萬,達到內地「超大城市」的標準,這才夠競爭力,足以在大灣區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