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模糊误事 教育产业大有可为
笔者一直认为,香港的教育产业可以发展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然而人口政策的模糊不清,令到本地适龄学童减少,致连番出现杀校情况。其实政府可以开放内地学子来港接受教育,不仅现已存在的大专教育,只要付得起学费还可以接受中小学教育,相信对现有的中小学,甚至香港的各行各业都能够带来一股经济新动力。
最近华富邨宝血小学同玫瑰岗学校相继宣布停办,刚刚话九龙塘根德幼儿园三年后停办,令到在读学童的家长头痛不已,要为子女未来继续就学四处张罗。这两家学校历史悠久,开办了五、六十年,办学经验丰富,现在宣布停办十分可惜。好明显,预计嚟紧几年出现收生不足情况,系停办的主因之一。
其实教育局亦早已预见,根据人口数字推算,学龄人口将持续下跌,问题非过渡性,而是结构性。因此未来将透过停办新校、重置、合并等,有序调节学校数目。根据统计处的《香港生育趋势》显示,香港每千名女性对新生婴儿的数字,过去30年间,暴跌近四成,最新已下跌到772名,与世代更替水平的2,100名的距离相差甚远。政府应该推出措施鼓励生育,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当然系派钱。
好似新加坡咁,家庭首两名新生子女分别可获1.1万坡纸奖励,其后每名再加码至1.3万坡元;又设儿童培育户口,政府先行注入5,000坡元,父母于子女12岁前根据所存入的款项,作出等额配对供款;此外,父母可获税务回扣、有薪产假、育儿假期、托儿资助;最重要是,有子女的家庭,有优先权预购组屋,首次购屋更可得到19万坡元政府津贴等等。
反之香港就下下窒住晒,话每名子女的成长要花几百万,政府又不在税务上大刀阔斧,调整子女免税额,试问一般打工仔仲边个敢生?既然系咁,政府不如订定政策,接纳内地负担得起的家庭子女来港读书,一来可以令到现存学校不用担心不够学生来源呢个问题;二来可以将香港教育发展成产业嚟做;话唔定这批内地来的莘莘学子将成为香港未来的创科人才。
老实讲,鼓励生育是人口政策的其中一部分,政府应先定下长远的人口政策;有了目标,其他政策包括房屋、教育、运输,零售消费等才能跟尾。笔者早已提出,香港最好将人口推高至1,000万,甚至1,200万,达到内地「超大城市」的标准,这才够竞争力,足以在大湾区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