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EN
Home Professional Research SC Knowledge Chairman's View

香港經濟 前景大好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17.05.25 Thursday AM9:56
《資本壹週》602期(2017年5月25日)
 
-在中央重重布局下,加上「可燃冰」的助力,香港「錢」途無可限量。
 
-國泰過去幾年共有兩大錯誤,未來則可三管齊下,否則落入國航手中。
 
 
本地樓價屢創新高。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56.44點,已經連升15個星期;商業地皮則有美利道創出呎價以至總價的歷史新高紀錄,「麵粉價」還貴過中環中心頂層建築呎價4.06萬元所創的「麵包價」紀錄。
 
香港樓市烈火朝天,罪魁禍首,是政府。事關港府不老老實實地從根本去解決問題,反而一味使出「橫手」,既徵收各式各樣的印花稅,又提高業主以至發展商向銀行貸款的門檻,結果,一切成本的增加,皆推高了樓價。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及的CCL,並未計算「辣稅」在內,若要真實反映買家成本,便應在該指數之上,加添起碼15%溢價。
 
事實上,本欄早已指出,隨著政府不肯增加供應,本地樓價上升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事,完全阻止不了。首先,當內地城市樓價節節向上,過去20年,升幅以倍數計,香港則只升了一半,資金豈會不追落後?
 
況且,雖然內地樓價升勢已經慢了下來,但仍是大躍進。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測算,4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同比上升10.7%,連漲19個月;重點城市當中,北京、上海、深圳同比分別上漲16%、13.2%和6.6%。當深圳樓價追貼香港,甚至超越香港(個別地區已經發生),內地人豈會不來港買樓?
 
最重要是,香港經濟前景大好。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落成,聯通珠三角,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以至「一帶一路」,在在皆明顯是中央的布局,要帶起整區的重新起動,而當中,香港乃領頭羊!
 
 
北京布局
 
這還不特止,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上週四(18日)宣布,經過8天的穩定開採和產氣,中國成功在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可燃冰」(甲烷氣水合物),成為全球首個可在海底「可燃冰」試開採中,連續穩定生產天然氣的國家,希望在2030年前,可對「可燃冰」進行商業性開發利用。
 
根據2016年的《中國能源礦產地質調查報告》資料,中國「可燃冰」的蘊藏量,超過1,000億噸油當量,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及青藏高原,是境內天然氣儲量4倍以上,其中海域資源佔近70%。而今次成功試採的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儲量相當於1.5億噸油儲量,只是位於香港以南285公里!負責開採的企業,定必會找一個沿海城市設立基地,環顧南方海岸,最理想的地方在哪?非香港莫屬!
 
事實上,在北京的布局下,在如此多動力下,香港經濟必定大躍進,以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為首的來屆特區政府,極有可能成為回歸以來本地經濟發展最好的政府,因此,現時可謂有能之士加入政府的最佳時機,不需要怎樣做,便能「帶領」香港經濟長足發展。
 
然而,林鄭組班,卻是十分困難。一來,可能大家還未看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二來,香港真的欠缺人才。正如本欄此前所講,商界本是人才的搖籃,但有料的,很多都已退休;留下來的,也年紀老邁;年輕的,實在蜀中無大將。且看惠理集團(00806)兩位創辦人謝清海與葉維義也可能會「賣盤」,當然,原因不排除是傳聞買家海航出手甚闊綽,出價達20億美元,還高過整間公司的市值;此外,亦可反映後繼無人,尤其是金融業,更是一個沒得傳承的行業。
 
 
國泰出路
 
另一個代表香港的企業,也今非昔比,而導致今時今日如斯田地,則是管理層的錯失。所說的是國泰航空(00293),月前公布的去年度業績盈轉虧,近日更公布大裁員,600名員工就此丟失飯碗,相當於該公司本地員工數目的2.3%。
 
國泰管理層共有兩錯。第一錯,固然是「賭」輸了油。說是賭,實在不足為過。事關同行的油價對沖合約,通常是3年,國泰卻長達5年;而且,對沖價設定得甚高,高達八十幾九十美元,除非油價大幅上升,否則要蝕到2019年,而單單去年就蝕了85億元。
 
第二錯,則是看不到經營環境的轉變。想當年,國泰經常位列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頭三位,撼贏不少歐美航空公司,但近幾年卻每下愈況,以英國顧問公司Skytrax進行的調查為參考,國泰2014年還在最佳航空公司榜首,2015年已下跌至第3位,去年更被踢出三甲,只得「梗頸四」。
 
國泰的「衰落」,在於經不起內航的挑戰;反觀新航,則被中東航空公司影響。至於內航的挑戰,最簡單者,就是來自價格。乘客如果在兩星期前訂票,可得三、四折,一星期前也有五折,總之早少少,已經平很多,令人慢慢習慣提早買票,以及乘坐經濟艙。而事實上,香港航空成立不久已有錢賺,也是因為擅於打價格戰。
 
國泰唯今之計,是以「國泰」品牌經營國際線,然後以「國泰港龍」經營亞洲包括大陸航線,此外再開設廉航,由於國泰服務出名好,如果價錢只是較內航高少許,三管齊下,相信可以搶回不少市佔率。否則,隨時給國航(00753)收歸旗下,而國航入股國泰這麼久,可能一直在等這機會的來臨。
 
國泰始終是香港人的航空公司,個人實在不想看到又一品牌落入中資的口袋中;正如有線也是香港人的電視台,個人亦不想看到一個經營了這麼久、僱用著這麼多人的傳媒「熄燈」,因此在「賣盤」消息公布後,透過上市公司買入了3.1%有線(01097),真金白銀支持有線經營下去,希望在反對與贊成一來一回相當於6.2%的「貢獻」下,通過今次新世界(00017)鄭家純牽頭的收購,向「老虎仔」邱達根可以將有線扭轉乾坤,投信任一票。
 
 
南華證券錢莊
 
中國突然遭信貸評級機構穆迪調低評級,加上連日強勢的騰訊(00700)持續調整,港股卻無下跌。截至24日,恒指本月錄得813點或3.3%升幅,跑贏美股,反映目前仍是高位築底形態。
 
隨著內地資金流入香港,必定先買騰訊此隻恒指權重股,加上源源買入匯控(00005)(本欄堅決相信掃入大笨象者,並非大媽),以及恒指目前尚未反映香港經濟的利好大因素,相信未來恒指走勢將會好於國指。
 
個股方面,本欄之前提及市值隨時挑戰長實(01113)的恒大地產(03333),本週三(24日)突飛猛進,急抽1.73元或17.42%,至11.66元收市,反映市場終於接受恒大的策略轉變大計。
 
事實上,恒大多年來一直透過高負債方式來搶奪市場佔有率,之前備受批評,擔心其過度借貸,惟時間證明這發展方式未帶來負面影響,2016年度的核心業務利潤仍有208.1億人民幣,按年增長89.2%。
 
如今恒大將改變經營策略,由以往的市場規模先行,轉以盈利能力及減債為主,相信會更易取得投資者歡心,相信今年稍後時間,恒大股價還會繼續衝頂。
 
 
每週一股——銀河娛樂(00027)
 
內地反貪反腐,加上受「佔中」影響,內地輿論一直貶低香港,以致訪港及訪澳旅客人數大減,澳門的賭收亦大受打擊,但隨著不利因素退去,澳門的賭收於去年走出谷底,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旅客人數增加下,澳門4月博彩收入為201.62億澳門元,按年上升16.3%,較市場預期理想,同時連續9個月錄正增長。2017年首4個月博彩收入共836.4億元,按年增長13.8%。
 
在整體環境好轉下,銀河娛樂(00027)的業績理想,截至3月底止首季經調整稅息折舊及攤銷前盈利(EBITDA)錄32億元,按年升31%,按季升7%。銀娛主要走高檔路線,針對中場高端客,目前內地中產階層上升,相信銀娛最能受惠。
 
銀娛股價在首季業績公布後一度回落至40元以下水平,近日已重拾升軌,由於市場普遍預期澳門5月賭收會有驚喜,料在數據公布前後,銀娛可再挑戰高位。
 
 
一週重點新聞
 
  • MSCI第四度檢討納入A股,並於下月21日清晨公布結果。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預料,今年MSCI宣布納入A股的機會高於5成。
 
  • 特朗普政府的首份預算案指出,未來10年將會削減3.6萬億美元聯邦開支,其中一半來自醫療、福利及教育項目。但最大爭議仍是,經濟增長可望在2021年前提升至3%,但前提是稅改計畫必須如期推出。
 
  • 中保監宣布,內險資產用於支持實體經濟或一帶一路,投資則可獲優先處理,滿足重大工程融資時間緊、效率要求高的需求。
 
  • 內地樓市調控持續升級,最少26個地區啟動限售,其中河北保定一幅出讓住宅地皮規定,業主拿到產權證後10年內不得買賣,限售時間全國最長。另蘇州賣地要求開發商自持部分面積,且只能租不能售,「只租不售」或成調控新模式。
 
  •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金融管理局連續兩個星期推出措施,措施都與確保銀行系統安全和金融安全有關,但同時間亦警示,其實住宅樓宇市場是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 九建(00034)與地政總署達成補地價協議,旗下將軍澳85區石角路地皮補地價金額為11.6億元,以可建樓面面積約51.9萬平方呎計算,每方呎2,238元,較峻瀅II於6年前的補地價低2成。
 
  • 中海外集團斥資共5.9億元向劉皇發等,購入屯門龍鼓灘3批地皮,面積合共35萬至36萬平方呎,呎價僅1,600至1,700元。
 
  • 啟德第1F區商業地將於本週五(26日)截標,可建樓面達190萬平方呎,估值最高達229億元,挑戰地王水平。
 
下週美國的經濟數據焦點,是週五公布的美國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第一次修訂。市場預料美國第一季經濟增長或會向上修訂,預料首季GDP由初值的升0.7%,向上修至升0.9%。
 
另外,同日亦有4月耐用品訂單,市場估計整體由升轉跌1.5%,扣除運輸估計升幅擴大至升0.4%;而5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情緒指數終值,估計會由初值的97.7,略為向下修訂至到97.5。
 
 
文章來源:《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