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EN
Home Professional Research SC Knowledge Chairman's View

一「案」知質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17.02.23 Thursday PM5:40
《資本壹週》590期(2017年2月23日)
 
-看《預算案》內容,反映港府一是「無料」,一是「無承擔」。
 
-曾蔭權相當陰公,在政府服務了45年之久,如今卻一鋪清袋。
 
-樓市旺,長地市值勢被九倉趕過,長和則有可能被新地爬頭。
 
新一年《財政預算案》剛出爐,一言記之,就是「無新意」,繼續估錯數外,對於未來經濟走向更是懶得估,反映官員一是「無料」,一是「無承擔」。
 
且看《預算案》中的2017年經濟展望,可謂廢話一籮籮,估都懶得估,只是盡數美國、歐洲、日本的不確定性,完全沒有前瞻性的看法,繼而就預測今年本地生產總值增長應可達到2至3%;全年整體通脹率為1.8%,基本通脹率為2%。
 
再看整個預算,究竟我們的財政司司長,是司職財務,還是司職出納?好的財務總監,除了是管賬目,就連整盤生意都應該關其事,怎樣增加收入,怎樣提高效率,怎樣降低支出。然而,自從回歸以來,實在看不到有一個財政司司長當香港是一盤生意在經營,而是只像會計,加加減減,程度更只是一個會計文員罷了!
 
其實,淨看一眾財金官員,包括財政司司長,以及金管局總裁,早幾年已開始提出警告,謂樓價已經升到高位,謂加息週期即將展開,奉勸市民小心樓市泡沫,樓價到頭來卻反其言而行,愈升愈高,就知司職香港財金部門的高官,到底幾有料到。
 
 
最慘是中產
 
事實上,港府使用所謂「辣招」打壓樓市,即是增加各式各樣印花稅,以及提高按揭門檻等,只能扭曲市場運作,不能遏止樓價上升,苦了的是一眾二手業主,以及樓換樓人士。
 
這還不特止,公屋政策更是毀掉香港最珍貴的資源——土地,現時樓價閒閒地每方呎1萬元,一個單位400方呎,便值400萬元,而港府定下目標,未來10年要興建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即是每年白白毀掉1,120億元,這還未計每月向公屋戶的租金津貼!
 
此外,以公私營建屋比例為六對四計,豈非一個私樓業主,需要揹起2.5個單位?如此這般,中產永遠最倒霉,最有錢的一群可能沒有所謂,低下階層則最著數,這還不是創貧?
 
 
創貧不創富
 
港府創貧固然有一手,但創富卻無從入手,《預算案》提出要再工業化,沒錯,創新是全球大趨勢,但香港就算有地,都沒有相關人才,只能靠河套創科園,吸納內地的人才。
 
其實,香港從來就是靠服務業,金融是服務、零售是服務、旅遊是服務,只要搞好服務業,經濟便不愁沒有發展。與其不切實際地搞創新、科技,不如搞好金融、零售、旅遊,再加上教育、醫療,已經大把生意做。
 
創富無頭腦,保障市民又沒膽色。好像全民退保,既然想做,何必鬼鬼祟祟?夠膽就承諾,未來10年,會將每年財政盈餘的一半,拿出來做。若真如是,相信無人會出來嘈,可惜,港府卻不夠膽,即是沒有承擔。
涉貪案「疑點」
 
香港高官有幾「聰明」,還可以從前特首曾蔭權涉貪案反映一二。按照控辯雙方的陳述與答辯判斷,說曾蔭權以權謀私,明攞著數,似乎不是;話他無搵益處,則說不上。然而,牽涉的三個關鍵人物,都絕對不是蠢人,竟然都看不到有問題!
 
相比起內地貪官,曾蔭權今次可謂小巫見大巫,但小事到頭來卻搞到如此大鑊,要被判囚20個月,則相當陰公。尤其是他在政府服務了45年之久,如今一鋪清袋,認真慘情。調轉頭看,香港如此看重廉潔,則是好事,成為一個良好典範予其他人。既然如此,可能其「行政長官收受利益」控罪會無事?
 
話說回頭,上次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被控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除了收受利益的一方被控,涉嫌行賄的一方亦有受審,也被定罪,為甚麼今次只審曾蔭權,給予利益的一方卻沒有受查,甚至連證人也不用當?難道當事人是內地富豪,就不用受審?不過,他經營得數碼廣播,就應該有香港身分證。既然這樣,難道當初早已打算放過其貪污罪?
 
 
超人被爬頭
 
其實,無論何等聰明,也有看錯市的時候,正如長和系主席李嘉誠,過去幾年就很明顯地看錯市——雖然他口裏否認撤資,但事實是集團在本港地產市場的活躍程度大不如前,投地減少了,幾年間只成功投到寥寥一幅,結果在新盤市場的佔有率徐徐減少。
 
依此形勢推斷,長實地產(01113)的市值,很可能會被九倉(00004)趕過;而以本週三(2月22日)收市價計,前者市值2,025.5億元,後者則為1,901.2億元,爬頭隨時在今年上半年發生。
 
除了長地,長和(00001)雖然業務遍及全世界,又多元化,覆蓋電訊、基建、資源等,但隨著香港樓價節節上升,本地地產商的市值水漲船高,這間國際級綜合企業的市值,遲早不及一間香港發展商。且看長和現市值為3,597.3億元,新地(00016)則為3,271.9億元,此「預言」可能很快實現。
 
最後一提的是特首選戰,泛民的表態十分得體,亦很君子,相信會得到不少中產受落,不過,卻影響不到賽果。因為中央不會讓人靠泛民參選,否則到時香港亂了,便是自己種的禍。
 
其實,環顧四位參選人,林鄭真的是最好的一個,贏是公道。至於大家怕其遵循梁班子的那一套,個人卻不敢苟同,始終,以前是在梁振英旗下,那會不跟從其政策;因此,之後自己坐了上去,就無須走舊路了。
 
 
南華證券錢莊
 
港股冉冉向上,恒指本週三收報24,202點,一週再升超過200點,創出一年半以來收市新高;國指亦已升至10,537點。正如此前本欄所說,港股要升,就要靠騰訊(00700)、匯控(00005),以及中國銀行(03988),如今果不其然,三隻股分都升了不少。
 
惟其如此,本欄投資組合都不會減持此三股。當中,騰訊固然是股王,相當穩陣;至於後兩者,雖然看基本因素,絕對不應該買,但看技術因素,則完全沒有理由賣,因為內地資金源源不斷買入。
 
回說基本因素,匯控根本長久睇錯市,金融海嘯後竟然在低位斬纜,結果便錯過了美國的反彈;未來相信輪到新興市場反彈,而集團又賣掉了不少資產。至於中行,則受網上金融的挑戰,又被地區銀行搶生意,總之腹背受敵,無啖好食。
 
際此港股升了上去之時,若真想沽貨換馬,環顧本組合,可選長和及港鐵(00066),換到一些細價股。
 
 
每週一股——上海石化(00338)
 
近日港股在北水帶動下上揚,資金除了買入大價股如騰訊,似乎尤其鍾愛A、H差價大的股分。譬如內銀,此前差價可以高達三、四成,現時四大(即工、農、中、建)全部已低於5%。
 
其他板塊亦然如是,A、H差價大幅收窄,資金勢必追入較落後者,譬如上海石化(00338),雖然差價已從去年年中的五成,收窄至現時的35%,但還有大把空間去拉近兩者距離。
 
況且,隨著油價靠穩,化工產品的價格亦隨之上揚,上海石化已發盈喜,料2016年全年的淨利潤按年增長78%至88%,即57.78億至61.02億人民幣,主要受惠於全年產品平均售價下降幅度,少於原材料價格下降幅度,令公司產品毛利增加。
 
由於整體行業受惠油價企穩,加上集團去年盈利表現突出,預期今年可延續去年強勢,估計內地資金將繼續吸納,料上石AH差價收窄趨勢持續。
 
 
一週重點新聞
 
.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1月鐵路貨運量按年增速維持高位,達10.4%,增長至3.1058億噸,連續第6個月正增長,進一步增加中國經濟企穩跡象。
 
.IMF前經濟師任永力預料,美國聯儲局今年會加息3次,令圓匯在6個月內貶至120兌1美元,但之後便見底回升,最遲明年初可高見100。
 
.評級機構穆迪指,香港政府財政穩健、儲備在相當高的水平,為本港Aa1主權評級的主要支持,但就預期本港今年的GDP增長約為1.5%,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測的2%至3%為低。
 
.香港連續23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經濟自由指數》報告中取得89.8分,按年回升1.2分,為過去3年最高。
 
.匯控(00005)因私銀商譽撇銷及達標支出等重大特殊項目影響,去年第4季列賬稅前盈利見紅,虧損34.45億美元,為2011年公布季績後第2次季度損手兼最大虧蝕,全年計按年跌62.3%至71.12億元。
 
.長和(00001)主席李嘉誠表示,不會提名特首參選人,但就會投票。但嘉華國際(00173)主席呂志和則指,因為與各參選人均屬好友,所以不會不作出提名,不過就沒有透露意屬誰人。
 
.港島區的住宅用地供應不多,市建局中環卑利街地盤A招標,勁收22份標書,創局方歷來標書最多項目,因項目規模不大,故吸引多家中型發展商,如香港興業(00480)、希慎(00014)等參與。
 
.前身為鴨脷洲駕駛學院的利南道住宅地截標,共收14份標書,吸引至少20家中港財團爭奪,反應熱烈,本港5大發展商均有入標,市場估值76.2億至114.3億元。
 
.屋宇署數據顯示,2016年私樓動工量數字持續上升,12月份錄得1,631伙私人住宅動工,按月增加27.6%,已是持續7個月錄得逾千伙動工,全年合共錄得19,682伙私樓動工,按年增加8.4%。
 
.地政總署公布,長沙灣瓊林街商貿地由新世界發展(00017)以77.9億元奪得,創歷來最貴商貿地,每平方呎地價7,808元,略高於市場估值上限4%,創九龍區商貿地呎價新高。
 
下週美國將公布多項經濟數據,週五會有1月新屋銷售,市場料會有57.5萬間,按月增加3.9萬間;同日亦有2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情緒指數終值,估計由初值的95.7向上修訂至到96。至於週一亦有耐用品訂單數據,及成屋待完成銷售數據。
 
文章來源:《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