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EN
Home Professional Research SC Knowledge Chairman's View

港府大手筆出招 香港銀行應設立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20.04.10 Friday AM2:00

《資本壹週》752期 (2020年4月9日)

港府大手筆出招 香港銀行應設立

.擔心武漢解封會釀成香港下一波疫情大爆發,認真黐線。

.港府資助企業出一半糧予員工,可避了裁員潮、執笠潮。

.梁振英提出官民應該合辦一間「香港銀行」,想法一流。

 

新冠疫情發展仍是市場焦點。經歷了第二波源自境外輸入的爆發潮後,市場擔心另一波又起。所說的是,封城76日的武漢,本週三(8日)正式解封。

 

個人認為,此種擔心認真黐線、多餘、唔嗅米氣。皆因內地已經控住疫情,且看工廠已經復工復產,商店、食肆亦已復市,學校也已復課,就連卡拉OK及夜總會等最高危的地方,都恢復營業了3個星期。如果政府無把握,不會這樣恢復法,否則萬一再度爆發便大鑊了,而結果這樣開法都沒出現另一波傳染。

 

此外,內地跟人跟得很緊,那套審查以至追蹤的系統,極度嚴謹,可謂滴水不漏,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去過哪裏,一目了然,實在是香港不能比;還有老百姓非常自律,也非常警覺,覺得有任何少少不舒服,立即舉手入院。

 

兩大人物深受影響

即使香港的監控制度遠遠落後於內地,但照目前形勢判斷,香港亦會無事。目前主要源頭還是曾經外遊人士,上週六新增17宗當中,佔了10宗;週日28宗,佔了25宗;週一24宗,佔了18宗;週二21宗,佔了12宗,其餘則是群組感染,包括酒吧群組,以及卡拉OK群組。如此看來,只要懂得控制,疫情很易斷纜,做法很簡單,就是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就算兩個人住,都要勤洗手。

 

事實上,若非歐美文化、習慣不同,一早願意這樣做,相信疫情不會大爆發。不過,隨着中國已經從疫情中走了出來,歐美有樣辦可跟隨,估計疫情很快就會見頂;誰學得快,誰先見頂。接着下來,相信中國將會全面恢復經濟,兼且帶領全球走出衰退。

 

各國嚴控,加上天氣轉熱,疫情有望過去,等到天冷才再來過;然而,今次疫情,對兩個人的影響卻很深遠。第一個,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其發言經常信口開河,好像質疑中國通報的確診數據,完全沒有憑據,鍾意怎講就怎講。如此亂講一通,將會丟失國民信任,令他連任不了。

 

第二個,就是英國首相約翰遜。他確診10日後依然高燒兼咳嗽,上週日(5日)終於入院治理,豈料翌日更要轉到深切治療部。須知道此病毒仍然無藥可醫,醫院給予的藥物只能紓緩病徵,例如發燒就給退燒藥,呼吸困難就用呼吸機,且外國並不像內地般配合中藥調理,而年紀大或有隱疾者風險更高,這位全球第一個確診元首,頗為危險。

 

贊成設立香港銀行

約翰遜即使確診,仍然留在家中隔離;反觀香港,確診便要入院,而且平均住院時間相當長,反映香港醫院十分穩陣,因此個人認為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有時言論過激,而且完全不顧經濟損失。

 

其實,香港像韓國、日本、新加坡一樣,沒有封城,即是沒有實施「居家令」,經濟打擊已不及其他不准市民出街、不准舖頭開門的地方深,只是打擊到損益,並不打擊到GDP,起碼商店仍然營業,員工仍要上班。

 

不過,長此下去,企業蝕到入肉,就會裁員,甚至執笠。好在港府本週三終出招,拋出規模1,375億元的補貼方案,最震撼是資助全港所有供強積金的僱主,每名員工薪金的一半,每人每月上限9,000元,為期6個月。此招極之有用,雖然要到6月才有錢,即是要捱多兩個月,但亦相信可以幫到大企業之餘,還救到大部分中小企,保住大量打工仔的飯碗。否則,如果大企業開始了裁員潮,中小企開始了執笠潮,便很難返轉頭,即使疫情消退,經濟也要時間復原;現時則是保存活力,等到疫情過後,經濟就能反彈。

 

然而,有些企業卻不應該接受資助,例如滙控(00005)。事關滙控主要靠香港業務賺錢,補貼其他地方的業務不特止,聽的更是英國佬的話,上週便因應英倫銀行要求,連已除淨的去年第四季股息都不派。如今接受港府工資資助,豈非又再拎香港的錢補貼外面?

 

話說回頭,經此滙控一役,個人認為香港真的需要培育一間本地大型銀行;始終,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豈能沒有一間本地大行?此前本欄便曾建議,不如收購東亞銀行(00023),反正其沒有大股東。

 

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就提出,官民應合辦一家以香港為總部的國際級銀行,並賦予發鈔權,做一家名實相符的香港銀行(The Hong Kong Bank),建議政府將中環郵政總局和旁邊相連的地皮,直接批予該銀行,以地價作為政府股本一部分。此想法可謂一流,政府不妨慎重考慮。

 

南華證券錢莊

雖然港府本週三宣布1,375億元抗疫措施,當日早上已有消息流出,但對恒指未起刺激作用,經過本週一及週二兩日累彈過千點,重上24,000點大關後,週三又再失守,收報23970點,跌1.17%。

本欄認為,港股已經見底,但仍難以大升。因為道指曾跌落18,000點,相信已經見底,始終,由7,000點升上29,000點,升了22,000點,回落升幅的一半,應該差不多。而美國疫情的發展,勢與中國、香港、意大利、西班牙差不多,往後就是計死數。另一邊廂,A股已反彈,相信資金未來還會源源流入。未來就要看油價,估計要回升到每桶35至40美元才算正常。

因此,暫時還是買入自己心儀股票,例如新經濟股,或跌得多的股分,且看「超人」就密密回購長和(00001)及長實(01113),一來股價相當抵,二來,其富豪榜排名跌到落第35位,還低過恒地(00012)系「四叔」的第26位。而事實上,此兩股正轉強。

 

每週一股——中芯國際(00981)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市場一直擔心會對內地企業構成沉重打擊,但中芯國際(00981)卻上調首三個月的收入及毛利率指引,消除了市場的憂慮,難怪股價週三逆市上揚,高見14.4元,貼近20天線水平。不過,於20日線水平遇阻,最終回落至13.96元收市,逆市仍升逾5%,料股價於14元水平先進行整固,之後會再挑戰更高水平。

中芯上調其最初於2月13日公告內發布的今年首三個月的收入和毛利率指引。收入增長指引由原先的介乎0%至2%,上調到介乎6%至8%;毛利率指引則由原先的介乎21%至23%,上調到介乎25%至27%。公司首席財務官高永崗表示,自從公司最初公布第一季收入和毛利率指引後,看見產品需求的增長及產品組合的優化,這些都超過了公司早前的預期,因此上調第一季的收入和毛利率指引。。

 

一週重點新聞

.港府宣布動用1,375億元,推出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的安排;當中包括800億用作保就業,向合資格僱主提供工資補貼,補貼員工工資的5成,每月上限9,000元,為期6個月,補貼分兩期發放,期望不遲於今年6月發放第一期,預計150萬名僱員受惠。

.港鐵(00066)宣布,7月1日起,持八達通乘客每程車費減兩成,為期6個月。新一輪措施的預算收入損失大約16億元,政府會承擔實際總收入損失的一半,並以8億元為上限,政府稍後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

.金管局向認可機構發出通函,下調銀行現有監管儲備水平一半,即日起生效,主要為認可機構提供更大空間支持客戶應對新型肺炎疫情爆發。當局上週已表示,這項措施可釋放逾2,000億元的借貸空間。

.澳門公布100億元抗疫援助專項基金內容,支援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及僱員,合資格僱員將獲發一次性15,000元,每名居民亦會有再多5000元的電子消費卡,自由工作者亦會有一次性100,00元援助。

.武漢封城76日後,週三凌晨(8日)起正式解封,當局預計今日約有5.5萬名旅客,坐火車離開武漢,其中前往珠三角地區的人,佔離漢旅客總數約四成,即是超過2萬人。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於週二(7日)起東京、神奈川、埼玉、千葉、大阪、兵庫、福岡7個都府縣,即日起進入緊急狀態至下月6日。內閣會議同日通過108萬億日圓(約7.6萬億港元)的緊急經濟對策,包括向受疫情影響的家庭派錢及支援中小企業等,最快5月中實施。

.德國金融署表示,第2季發債規模將會增加430億歐元,增至1305億歐元,以協助政府為應對新型肺炎疫情影響的項目支出融資。

.標普全球評級下調巴西主權債務展望評級至「穩定」,認為巴西為紓緩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而大幅增加開支,今年預算赤字可能增加一倍。

.美國上星期新申領失業援助人數急增至665萬人,按週增加一倍,亦較市場預期中間值亦增加近一倍,連續兩星期刷新紀錄。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將於當地時間週四(9日)早上10時,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一個網絡直播中發表最新經濟評估;G20國家能源部長將在週五(10日)召開緊急會議,主要討論石油大戰的問題。加拿大公布3月失業率;美國公布3月生產者物價指數;美國公布4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