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EN
Home Professional Research SC Knowledge Chairman's View

香港前景 好壞參半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17.03.23 Thursday PM6:35
《資本壹週》594期(2017年3月23日)
 
-AH差價不斷收窄,加上美股難跌,資金又由樓投股,港股形勢大好。
 
-超人看錯市下,長地市值已被九倉趕過,下個便輪到長和被新地爬頭。
 
-林鄭得票如在700以下,便大鑊矣,可預期中央對香港將會愈箍愈緊。
 
隨著大陸資金持續流入,港股節節向上,雖然本週三(22日)承接美股下跌,不過上週四(16日)升穿24,000點後而能企穩,相信之前的高位已變成底部,未來6個月有排升。
 
大陸資金流入港股,其中主要追逐的,是與A股折讓大的H股,因此,從恒生AH股溢價指數可見,自2月初以來,幾乎每週也在收窄,2月2日還在125.17點,一個月間已經跌到118.98點,及至本週二更跌至113.78點。期間,當港股上升,A股的升幅猶有不及;相反,當港股下跌,A股的跌幅則有過之。當中,內航、鋼鐵股的表現均頗為亮眼,差價不停收窄。2月初,三大內航AH差價最小的國航(00753),H股對A股都折讓三成半;最大的東航(00670),更加折讓一半。本週三,國航已收窄至近三成,東航則收窄至約四成。
 
港股方面,大陸資金最先湧入的,是「股王」騰訊(00700),由去年年底的低位180元水平,拗身而上至近日的228元,大升兩成半之餘,更加屢創新高;此外,「大笨象」匯控(00005)亦不輸蝕,而且看掛牌,買的不止是「大媽」,依此勢頭推測,買到中資成了大股東也不出奇;之後再輪到本地地產股亦被炒起。
 
近日就連內銀股都節節向上,且看本週二恒指爆上,頭四位貢獻最多的股分,便有三隻是內銀股,依次序為建行(00939)、工行(01398)及中行(03988),其中,建行及工行創出超過一年半的高位,而四大內銀的AH差價,本週三已全在3%左右。內銀股一直受壞賬問題困擾,如今衝開束縛,乃是由於市場憂慮解除,認為最差情況已過,加上憧憬下週陸續公布業績時,將宣布增加派息。
 
重磅股都升了上去,至於外圍,隨著特朗普才剛上場,相信不會讓美股這麼快便大跌,加上香港樓市如此火熱,市民可能嫌樓價貴,將資金轉投入股市中,因此個人認為,未來6個月港股有排升。
 
 
長地被九倉爬頭
 
事實上,本地樓市真箇高處未算高。剛過去的週末,共有三個新盤開售,售樓處萬人空巷,極之墟冚,有錢都未必買得到樓,相當誇張。當中,新地(00016)南昌站匯璽,首輪銷售309個單位全數售出,套現約38億元;至於會德豐(00020)將軍澳MONTEREY,兩輪銷售更賣掉約480個單位,套現逾40億元;長實地產(01113)馬鞍山星漣海則售出近130個單位,換句話說,單計這三個新盤,三日合共錄得近1,000宗成交,套現逾100億元,重返去年11月政府加辣前的暢旺景況。
 
如此好景,發展商自然趁勢加推加價,匯璽新推出105個單位,折實平均呎價逾2.1萬元,比起上一批加價約4%,部分細單位加幅更達10%;MONTEREY亦再加推168個單位,折實呎價逾1.5萬元,較上一張價單加價2至3%,個別單位則加10%;星漣海雖然原價加推46伙,但發展商已事先張揚,不排除未來加推有逾10%加幅。
 
樓市火熱辣,超人過去幾年可說是看錯了市,雖然長地剛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止全年業績,純利194.15億元,按年上升13.45%;投資物業重估前之溢利更按年升15.83%,至180.32億元,不過,其在本港地產市場的佔有率,已經大不如前。且看本欄此前預言,認為其市值很快會被九倉(00004),本週已經實現。下一步,便是輪到作為跨國綜合企業的長和(00001),市值被純地產股新地追過。
 
 
中資勢力續坐大
 
股、樓齊齊向好,唯一令人憂慮的是,本週日(26日)的特首選舉,雖然林鄭月娥當選應該毫無懸念,但問題是得票數目。最好結局當然是得到超過900票,不過此可能性幾乎零,因為泛民已經表明,會將98%選票投給曾俊華;相反,如果最後只能得到700票以下,香港便大鑊,無眼睇矣。
 
事關在北京發功下,都竟然甩了這麼多票,換句話說,小圈子選舉此制度,亦未必穩陣,若然下屆泛民取得超過400個選委議席,就真的可以「造王」。因此,可以預期,中央對香港將會愈箍愈緊。主要戰場並非在《23條》的立法,而是下屆選舉的制度,至於政改?更別妄想可以重啟。
 
其實,投暗票,基本上無得控制,大家也是依著遊戲規則去玩,有建制轉軚,亦難論對錯。問題只是,泛民是否存心搗蛋?而從2014年的佔領運動,到近日26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去信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反對委任梁振英為政協副主席,都反映反對派是有部署地反對。就連曾俊華,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此這般,中央豈能放心放手?建制派雖然有生意人及草根作擁躉,但泛民的擁護者很多都是中產、知識分子,絕對不能拒諸門外;但若納入,卻又嘈來嘈去,蹉跎歲月。如此死局,實在難以拆解,亦非港人之福。
 
而在中央眼中,國家安全豈止於政制,金融市場亦然。為了維持經濟穩定,不排除會有愈來愈多中資進駐香港。事實上,現時行行也有中資,銀行之外,地產更很明顯是中央落令中資來港買地,搶佔市場分額;股市方面,滬港、深港已經開通,相信只要AH併軌,就會全面開通,到時就有更多中資來港上市,因為在港上市,大陸錢亦買得到,等如在內地掛牌,結果便是港股成為中資天下。
 
 
南華證券錢莊
 
港股本來氣勢如虹,連升4日,累升800點或3.4%,最重要是企穩24,000點之上,令之前的「頂」變成了「底」,形勢大好。不過,隨特朗普指,議員若不支持新醫保法通過,美國政府將無法進一步落實減稅計畫,令美股三大指數週二回落,週三恒指一度大跌逾380點,全日亦跌272點或1.1%,收報24,320點;國指則跌187點或1.8%,以10,456點收市;成交金額1,034.8億元。
 
惟其如此,港股仍然向好,因為第一,底已築好;第二,美股不虞大跌,所以,在北水繼續流入下,相信AH差價將會繼續收窄,國指可見11,500點。而AH「併軌」之後,中港市場便會齊齊上升,而A股高峰時達到五千多點,如今上證指數仍然只得3,245點,只要內地經濟回穩,A股還有大把空間上升。
 
 
每週一股——騰訊控股(00700)
 
市值逾2萬億元的騰訊,派發截至去年12月31止年度業績,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盈利達410.9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43%;按季計,截至12月31日止3個月的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盈利為105.29億元,按年增長47%;較第3季度倒退1%。以大數計,符合市場預期。
 
頗有驚喜的是,集團的其他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89%,至去年第4季的63.85億元。主要由於集團的支付相關服務及雲服務收入增長。去年12月,集團移動支付的月活躍帳戶及日均支付交易筆數均超過6億,並將續通過與代理商合作及簡化商戶接入流程來提高商戶滲透率。
 
雲服務方面,集團透過不斷投資,為企業客戶及合作夥伴提供多項自行研發技術,去年集團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逾兩倍。相信在這兩項業務帶動下,騰訊未來可保持高速增長。
 
 
一週重點新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指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訪問北京期間,雙方會對「近期安排兩國元首會晤事宜」深入討論,啟動「相關的準備工作」,間接證實4月的「習特會」。
 
.《福布斯》公布2017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人數及資產淨值均創新高,人數增233人(按年升13%)至2,043人,資產淨值較對上一年增加18%至7.67萬億美元。
 
.內地最新70個大中城市樓價數據顯示,2月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按月再升0.1%,二線及三線城市升幅更大,分別漲0.3%及0.4%;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調控政策見效令價量齊減,但購買力明顯轉移至其他二三線城市。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布《金融藍皮書》,預測今年銀行業經營業績將進一步下滑,不良貸款率持續小幅攀升,但壓力會逐步減小。
 
.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2017全球生活成本調查」,新加坡連續4年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香港則繼續排名第二。
 
.香港國際機場今年首兩個月貨運量上升7.7%,主要受惠於轉口貨增長所致;而客運量增加1%,至1170萬人次。機場管理局指客運增加主要由本地旅客外遊按年增加6%所帶動,當中以往來日本的客運量升幅最為明顯。
 
.恒基地產(00012)公布全年業績,去年盈利增長3%至219.16億元,基礎盈利增長29%至141.69億元,每股基礎盈利3.9元,派發末期息1.13元,兼每10股送1紅股。
 
.港鐵(00066)與政府宣布完成票價調整機制檢討,雖然機制的計算公式沒有任何改動,但雙方同意按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方程式計算得出的加幅後,額外調低0.6個百分點,並在今年調整票價時「打九折」一次。
 
下週美國將有多項經濟數據公布,美國勞工部將於週四公布失業救濟金人數,2月數值為24.1萬人,預期本月會回落至24萬人。同日美國將公布2月新屋銷售率,預期值為0.3。另外英國政府將於下週三(29日)英國將於3月29日向歐盟發出動退歐程式的通知,正式啟動為期兩年的脫歐程序。根據《里斯本條約》,英國和歐盟雙方將就脫歐協議展開談判,為今後雙方的關系建立法律依據。
 
文章來源:《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