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們有嗎?
筆者在台灣大醉一場後,回來恢復社畜生活。每次去寶島旅遊,均是筆者自我沉澱和思考的Me Time,這次也不例外。
這次筆者走訪台北和台中,亦拜訪幾位朋友,包括授我交易知識的恩師、一些當地的投資者,當然也有些老同學和酒友。
和投資者友人聊天時,筆者問道:「你們現在用哪些券商做交易?會投資港股嗎?」
朋友說出一堆台灣券商的名字,也說曾經買過港股,只是台灣股民參與程度不高,買得也不多。
「那台灣的券商基本上是甚麼都能買嗎?」筆者繼續問道。
友人說:「是的,陸股(A股)、港股、美股、選擇權(期權)、債券,你能想到的基本上都能買到」
聽畢,筆者不禁汗顏。香港貴為「紐倫港」、「國際金融中心」,當然集資額度曾經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在全球化和去中間人化的過程中,已經明顯出現疲態。當我們經常嘲笑亞洲其他地區落後的時候,其實人家的基礎建設和產品根本不亞於我們。那我們的競爭力在哪裏?
究竟我們是國際金融中心嗎?所謂國際,就是要國際資金高度參與,並且有外國企業來港上市。紐約固然是當之無愧,歐洲和日本也能算進去,但香港呢?
香港主要的功用其實很簡單,不就是進出中國的踏腳石嘛!
如果裏面的人想要出來,外面的人想要進去,香港發大財。
如果裏面的人想要出來但出不來,外面的人不想進去,香港就會餓死。
現在的情況就是,人民幣仍然處於貶值趨勢,廠房撤出內地,以QDII投資外國資產的ETF因為額度不足,而被炒上至大幅溢價,這應該不會是外面的人要進去的樣子。香港每次發財,都是透過成為中國和國際之間的中間人而崛起:外國人來香港買中國股票,中國人來香港買外國資產。所以香港算國際金融中心嗎?中國金融中心絕對當之無愧,但國際二字還有值得相榷之處。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我沒有悲觀,只是放緩,不是衰退)並不可怕,只是某些人仍然為了維持虛無飄緲的威信,而堅持香港擁有那麼那麼強大的競爭力,這樣的自我催眠和掩耳盜鈴,並不能解決問題。搞夜市賣咖喱魚蛋是不會賺大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