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 
EN
主頁 專業研究 南華智庫 吳老闆週記

焦點重回經濟民生 兩大項目急需推進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 下午8:42

資本平台 (2021年5月27日)

焦點重回經濟民生 兩大項目急需推進

.政治風波終於平息,港府未來就可全力搞好經濟,解決民生問題。

.港深創科園由簽約到落成,長達10年,此種速度實在不能接受。

.填海是最徹底解決「土地荒」問題的辦法;選址則非大嶼山莫屬。

立法會本週三(26日)恢復二讀《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雖然修正案多達14類、共369項,不過相信今個星期之內便能三讀通過,讓未來3場重要選舉能如期舉行;當中,第一場是選舉委員會選舉,將於9月舉行。

改革過後,選委會的角色,將舉足輕重;然而,泛民主派的席位,將大幅降低,從前有機會成為「造王者」的局面,必不會重演。就連在立法會,泛民的議席都會大減,最多只有分區直選的10席及功能組別的10席,即合共20席,佔全數90席的約兩成。

從此,立法會的議事速度將大大加快,不過,正如本欄此前所言,今次改革只是完善了「一國兩制」,並非民主的倒退,亦不會出現「一言堂」的情況,始終,議員還要向選民以至所代表的組別交待,只是不會再像此前般,為反而反,逢政府提出的政策必反罷了。

港深創科園進展緩慢

政治風波終於平息,港府未來就可全力搞好經濟,解決民生問題。事實上,過往港府提出的政策,不少構思都很好,例如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皆因深圳早已成為內地的創科基地,一眾科網巨頭都在當地設立總部,香港則有與國際接軌的制度與經驗,兩者合作,大有前途。

翻查資料,兩地政府就港深創科園簽定合作備忘錄,是早於2017年年初的事,目標是以科創為主軸,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等,吸引國內外頂尖的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

可惜,計劃一直進展緩慢,至今有關小組只開了8次會議,本週二(25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致辭時指出,兩地政府計劃把港深創科園,及對岸的深圳科技園,打造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現「一國兩制」下的「一區兩園」,前者優先發展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及金融科技六個領域,第一期發展預計於2024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換句話說,由簽定備忘,到全部落成,竟需長達10年之久,這種辦事速度,以內地城市的標準而言,實在不能接受。

「明日大嶼」應盡快上馬

此外,「明日大嶼」計劃亦值得做。事關香港的先天性缺憾,就是土地面積少,只得1,106平方公里,兼且主要不是平地,與深圳不能比,就連與新加坡,亦不能比。

可是,發展不同產業,在在需要土地——金融需要寫字樓,旅遊需要商場、酒店、景點,娛樂及展覽需要場地,醫療需要醫院,教育需要學校,最基本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則是住宅……

增加土地的方法,若非填海,難道移山?發展棕地可能較快,但收地卻是問題,而且分布太濕碎,難以一次過大規模發展出一個「市中心」來,因此,填海是最能徹底解決「土地荒」問題的辦法;至於選址,實非大嶼山莫屬。但願「明日大嶼」能盡快上馬,還等撥款做研究簡直是浪費時間與金錢。

為接種疫苗提供誘因

對香港經濟中長線發展而言,以上兩大項目急需推進;短線而言,最重要則是爭取與大陸及澳門恢復「通關」,其餘甚麼「郵輪公海遊」,以至「旅遊氣泡」等,都是多餘。

且看香港與新加坡制定的「旅遊氣泡」,因需視乎兩地疫情發展,已經兩度延遲,第一次是香港爆發第四波疫情,第二次則是新加坡新增確診個案反彈;況且,每日只得200個旅客來港,對整個旅遊業來說,實在杯水車薪。

至於政府最新公布的「郵輪公海遊」,就更無聊,一來接待對象只是港人,相當於港人到酒店staycation一樣,但參加者卻要接種疫苗;二來行程期間一旦發現懷疑感染個案,便需立即回航,乘客需接受檢測。前船可鑑,上月底全日本最大郵輪「飛鳥2」號從橫濱港出發,展開為期7日6夜的旅程,豈料翌日便出現了一個感染個案,需即折返。

本欄早已再三指出,與其弄些「旅遊氣泡」、「公海遊」等計劃,不如全心全意令疫情「清零」,慎防外地輸入是其一,提高疫苗接種率是其二,既然強制接種不可行,就要提供誘因,且看紐約州、市政府便宣布,每週都會舉辦疫苗接種大抽獎,最高獎金達500萬美元,本地商會及政黨也有差不多的構思,惟政府反應十分冷淡。

南華證券錢莊

人民幣節節上升,本週三兌每美元中間價上調184點,報6.4099,創出近三年高位,加上外資湧入A股,帶動港股造好,恒指升穿29,000點大關,收報29,166點,一個星期計,升了572點,即2.0%;國指幾乎與大市同步,上升1.9%,即202點,至10,856點;科指吐氣揚眉,跑贏大市,升了3.3%,即254點,回到8,000點樓上,至8,072點。

投資者情緒仍被美國何時加息左右,雖然聯儲局堅持,通脹只屬暫時性,但擺在眼前的數據是,當地資產價格猛升,反映全國樓價的標普樓價指數,3月份上升了13.2%,是2005年12月以來最大升幅,比起2月份的12%,加速1.2個百分點;以20個城市計,樓價指數亦上升了13.3%,超過市場預期,是2013年12月以來最大升幅。

此外,大宗商品價格亦飆升,惹得國務院連番出聲,先是12日要求,要跟蹤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市場變化,做好市場調節,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其連帶影響;繼而19日再強調,要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此便難怪投資組合內的兩隻鋼鐵股出現回吐。

每週一股——小米集團(01810)

小米集團(01810)連接有好消息,先是本週三早上公布,於美國東岸時間5月25日下午4時09分,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頒發了最終判決,解除了美國國防部對於該集團「中國軍方公司」的認定,正式撤銷了美國投資者購買或持有該集團證券的全部限制。

同日收市後,集團再公布截至3月31日止首季業績,表現優於市場預期——總收入達到76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4.7%;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經調整淨利潤達到60.7億人民幣,按年增長163.8%,兩者均創單季度歷史新高。期內,利潤77.9億人民幣,按年升2.6倍,亦好過市場預期。毛利方面,按年增長87.4%,至142億元;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5.2%,升至今年的18.4%。其中,智能手機分部毛利率由8.1%升至12.9%。此外,截至3月底,小米共投資超過32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519億人民幣,同 比增長60.8%。

集團股價連升3日,重回28元樓上,至28.15元,是今年2月23日以來最高。

【吳老闆事忙,本文由劉若文代筆。】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免責聲明: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期貨及期權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或會損失其全部投入的資金,投資前請先向專業顧問尋求意見。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其母公司、控股公司、子公司及聯營公司及其服務提供者會盡力確保所提供的資料為準確及可靠的,但並不聲明或擔保其準確性及可靠性,因此並不因任何錯漏而承擔任何責任或任何損失。此處所發表的資料或意見並非、亦並不是意圖構成要約或索求買賣或另行作出於此提及的股份、股票或其他證券的交易。網上證券交易平台由南華證券投資有限公司(證監會中央編號AAA874) 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