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 
EN
主頁 專業研究 南華智庫 吳老闆週記

中國外交 勝一大仗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下午11:21

《資本壹週》680期 (2018年11月22日)
中國外交 勝一大仗
.即使下一任菲律賓總統不鍾意中國,都返不到轉頭了。
.估計不出18個月,馬來西亞都會返轉頭跟中國合作。
.樓市擺明轉角,但是在欠缺成交下出現,沒有指標性。

國家主席習近平本週二(20日)抵達馬尼拉,進行一連兩日的國事訪問,成為時隔13年後首次訪問菲律賓的中國最高領導人。兩國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南海爭議不是中菲關係的全部,不應影響雙方其他領域互利合作,換句話說,兩國關係正從政治爭拗,轉為經濟合作。

習近平與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會面後,共見證了29項合作協議的簽署,當中涵蓋「一帶一路」、油氣開發合作、人民幣清算機制、熊貓債發行,以至橋樑大壩項目融資等。

從好的角度看,比起前任總統阿基諾三世的親美,以及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總是針鋒相對,杜特爾特很明顯大不相同——他現實得多,接受了眼前的現實,以至未來再發展十年、廿年後的現實,繼而盡量為國家爭取好處,進而惠及人民,很實在,又直接。

兩國合作 互惠共贏
事實上,講多無謂,正如杜特爾特上週在出席東盟(ASEAN)峰會期間所言,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南海已經在中國的控制之中」,既然如此,何必還要製造摩擦?不如將政治爭拗擺埋一邊,盡攞著數好過。況且,萬一有何擦槍走火,蝕底的一定是菲律賓。此之所以本欄一直指出,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建立軍事設施,愈多愈好;因為萬一打起上來,打海戰總好過將戰線扯回來陸地。

最重要是,菲律賓與中國的實力,實在太過懸殊,相差太遠,菲律賓出一艘船,中國隨時可以派20艘來圍,可謂蚊髀與牛髀,哪有得鬥?相反,如果共同開發,尤其是南海的油氣,純粹計數,菲律賓一定有著數。如果短期內再簽署更多其他合作協議,菲律賓在經濟上攞到甜頭,最後老百姓得益,到下一任上場,即使其立場不鍾意中國,都返不到轉頭了。而杜特爾特正的做法,正是依循這個方向,邁向這個結果去做。

翻查資料,原來中菲貿易額2017年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中國已經成為菲律賓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中方對菲的新增投資,同比增長達到67.2%,至5,384萬美元。

南海問題 得到解決
反觀中國,與菲律賓合作,完全脗合其在南海之部署,而擺平了菲律賓後,南海問題基本上已得到解決,只餘越南而已。因此,今次表面看來,是菲律賓作出了讓步,但實際上,則是兩國互惠共贏,更是共產黨在外交上一場大勝仗。

至於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發表不了首腦共同宣言,是APEC史上首次,亦不代表中國輸了,相反,只是反映美國太過「惡死」,一切全是美國在搞鬼;而經過上週兩個峰會,即是ASEAN及APEC,可見中國於亞太區的影響力,真的愈來愈大。依此形勢發展下去,估計不出18個月之內,馬來西亞都會返轉頭跟中國合作。始終,這些發展中國家,不拍著中國去做,自己做不起;最基本的鋪橋築路,不做的話,經濟便難以進步,做又無人借錢,因此,跟共產黨合作,是最好的方法,況且中國出品的價錢,肯定便宜過美國、日本。

至於美國,則是採取搗亂戰術,自捅三刀,且看可否傷敵五刀。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本週一發布公眾諮詢文件,就14項關鍵新興和基礎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臉部辨識、聲紋監控、定位導航、微處理器、3D打印、機械人等,是否需要實行出口管制,結果一眾科技股包括蘋果,跌到一仆一碌。

樓市轉角 欠指標性
港股隨中美貿易戰的進展而上落,樓市則擺明正在轉角,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0.4點,按週跌幅擴至1.28%,成為逾兩年半最大單週跌幅,已經連跌7週,累積跌幅為3.32%,重返今年5月水平。不過,此轉角是在欠缺成交的情況下出現,沒有指標性。

即使新盤出現劈價潮——麗新(00488)及帝國集團的將軍澳藍塘傲,其中12伙劈價,減幅5%至14%,成為將軍澳南歷來11個新盤中,首個劈價新盤;其與市建局合作的西灣河逸瑆,其中8伙亦劈價,減幅達一成——由於都是中小型發展商,也不具代表性。

除非長實(01113)、新地(00016)兩大推盤高手的新盤都要劈價,才能算數。不過,前者似乎沒有太多新盤,已經大大減慢推盤步伐;至於後者,就重貨在手,且看往後其推盤時開價。

其實,樓市轉角,都是特首林鄭月娥的政策,以及加息等一大堆因素加起來的結果。譬如空置稅,逼使發展商清貨;譬如居屋以五二折發售,市建局即將推出的馬頭圍道首置盤,亦以六二折至七二折發售。

不過,一切都是短期影響罷了,本地樓價中期而言還是要升。且看地政總署上週公布的啟德地皮招標結果,第4B區4號地盤,由高銀金融(00530)奪得,撼贏了此前投得隔籬4B區3號地盤的財團,作價89.067億元,以最高可建樓面57.5萬方呎計算,每方呎樓面地價1.55萬元。須知道如此水平的地價,加上建築費、利息,以及其他成本,每方呎樓面成本便要2.4萬元,計及利潤,仍要賣到3萬元一方呎,依然高企。因此,用家適宜睇價位入市。

南華證券錢莊
科技股今時不同往日——港股去年表現強勢,主要靠一隻騰訊(00700),今年騰訊腳軟,結果恒指亦大跌。遠隔重洋的美股,近年半以來呈強,則全賴5大科網股「FAANG」(Facebook、蘋果、亞馬遜、Netflix及Google母公司Alphabet),但這5隻龍頭科網股近日走疲,也造成美股跌不停的走勢。

這5大股比52週高位已跌兩成,技術上步入熊市,但相對而言,仍然是高位,尤其市場如今紛紛看淡這幾隻股分的盈利前景,估值下調空間變大,估計未有耐跌完。美股的處境亦是一樣。

在美股疲弱不堪之時,港股走勢卻偏強,尤其道指兩日累跌逾900點,港股週三(21日)仍見強勢,開低後倒升131點至25,971點收市,恒指高於道指的距離又一次拉開。

事實上,即使美股近日急挫,尤其覆蓋範圍較廣的標普500指數今年的升幅更消弭無踪,但其平均市盈率仍高達21.6倍,相對恒指市盈率只約11倍,那個抵買不言而喻。在現市況下,應該沽美股買入A及H股,進行套戥,會有數。

每週一股——小米(01810
小米(01810)最新公布的業績報捷,帶動股價週二(20日)逆市上升,週三再升0.1元,以14.84元收市。

集團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業績,收入按年升49.1%,至508.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季升12.4%;純利25億元,上年同期蝕110億元。首九個月計,收入按年升64.1%,至1,304.9億元;毛利按年升43.6%,至165.3億元;純利101.4億元,上年同期蝕308億元。

此外,集團上季共售出3,300萬部手機,逆市升20.7%;最新手機平均售價為1,052元,較去年同期的930.7元,上升13%。整體智能手機業務貢獻綜合收入69%,仍是最大的盈利引擎。

小米業績予市場驚喜,同時宣布與美圖(01357)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有大行認為小米第三季業績證明公司不僅互聯網收入同比急增86%(當中廣告收入增1.1倍),亦披露其電視(佔互聯網總收入5%)及海外收入(佔比4%)增加,反映其有能力將中國市場及智能手機以外用戶流量變現。小米業績能否持續改善,是未來股價走勢關鍵,加上近日已累積一定升幅,即使看好公司發展潛力亦宜待回調時才作吸納。

一週重點新聞
高盛認為,美國現時經濟增長仍強勁,通脹符合聯儲局目標,且失業率低企,料加息步伐不會減慢,從現時至明年底,美國將加息5次。

法國總統馬克龍再提歐洲建軍,指歐洲必須變得更強,減少在防務上依賴美國,並呼籲法德加強合作,防止世界陷入混亂。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同意,但兩國對歐洲部隊的期望被指仍存在分歧。

脫歐協議草案在英國引發巨大反彈,脫歐協議草案觸發脫歐事務大臣藍韜文為首的多名英國高官辭職,大大削弱草案在國會通過的機會。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不會重啟脫歐談判,並提醒英國仍有可能在無協議的情況下脫歐。

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美國與盟友日本、澳洲和新西蘭簽署總值17億美元的電力合作協議,承諾協助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興建電網。

長建(01038)公布,考慮向一家擬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出售部分歐洲基建資產的少數權益,並會在上市後持該公司少數股權,變相分拆資產在英國上市。

馬爾代夫新上任的總統薩利赫上週六宣誓就任後表示,由於前任政府遺留下來的巨額中國債務,目前國庫被洗劫一空,新政府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困境。

卡通人物米奇老鼠面世90週年,代表迪士尼擁米奇的版權只餘下5年,角色將落入公共領域,或令公司面臨失去米奇這個「金礦」的危機,令公司版權收入銳減。

港府公布今年第三季GDP按年增長2.9%,升幅較第二季的3.5%進一步減慢,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則從上季估計的3至4%,調整至3.2%。

屋宇署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私宅動工量為553伙,雖按月增加近38%,但仍是連續4個月少於1,000伙;而第三季全季亦僅錄得1,946伙動工,較第二季減少60%,創近4年單季新低。

萊坊表示,樓市經過多年上升,預測在未來12至18個月將會進入調整期,明年樓市將會以「先跌後穩」走勢,但不會出現「懸崖式」下跌,下跌幅度料約10%。

未來一週,市場會聚焦中美貿易爭議及英國脫歐進展,週四是美國的感恩節,美股將會休市。經濟數據上,美國週五將會公布11月Marlit製造業指數,市場預期PMI將進一步自55.7擴張至55.9,預期將創下近5個月新高。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免責聲明: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期貨及期權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或會損失其全部投入的資金,投資前請先向專業顧問尋求意見。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其母公司、控股公司、子公司及聯營公司及其服務提供者會盡力確保所提供的資料為準確及可靠的,但並不聲明或擔保其準確性及可靠性,因此並不因任何錯漏而承擔任何責任或任何損失。此處所發表的資料或意見並非、亦並不是意圖構成要約或索求買賣或另行作出於此提及的股份、股票或其他證券的交易。網上證券交易平台由南華證券投資有限公司(證監會中央編號AAA874) 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