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EN
主页 专业研究 南华智库 吴老板周记

中國還手 最佳方法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23年01月02日 星期一 下午9:00

吳老闆週記(1月2日)

中國還手 最佳方法

.中國不能一直捱打,必需還手。

.現時晶片的研發,由蘋果帶動。

.若然蘋果停產,牽連將會極廣。

美國不斷在高科技產業上遏制中國,中國無理由不還手。否則,未來只會有愈來愈多企業跟隨,不用旨意會幫中國,因為商業風險不高;相反,幫手砌低中資企業,自己更能做大,情況就像當年打低日本手機一樣,至今尚未翻身。

同時,美國也會愈來愈過分,在各行各業搞亂中國發展,繼第一步加關稅搞着貿易,第二步就打壓高科技,近期則吸引外資包括歐資、台資到當地設廠,往後相信還會再在其他領域出招,此前便曾經在醫藥方面落手,就連和黃醫藥(00013)也中招。

中國生產力難媲美

過去十多年來,在製造業,雙方各有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7)佔據上游,即是研發;中國則佔據下游,即是生產,現時中國整個製造業包括基建,已做到量大、效率高、價錢平,其他國家難以媲美。且看元宇宙(Meta)發展VR領域,當市場成熟,設備需要量產時,相信一定要靠中國。

就算越南、印度的人工平,想搶都搶不到。當中,前者礙於人口少,人工很容易被挾上,尤其是電子領域,三星、日企早已進駐;後者則語言不通,制度混亂,技術亦跟不上,除非低技術產品能打入當地市場,長線才有得做,只靠單邊出口則無得做。

不過,中國生產效率的提高,並無專利,例如本來10個人做的生產工作,變成只需3個人做,這個減省成本的過程,無得註冊專利,結果就是歐美從中攞了着數,產品更加賺錢,繼而投放更多資金在研發上,進一步增加其產品的競爭力。

對付蘋果  最佳選擇

本來這個過程問題不大,惟現時美國卻在前面攔着中國,禁止進口中國多間公司設備之餘,又禁止向中國輸出晶片等技術,務求拖慢中國高科技發展兩、三年。如此這般,中國怎能不還手?

如果中國還手,個人認為,最快見到效果的方法,便是在生產方面落手,搵一間公司「祭旗」,令其內地生產停止;當中,蘋果是最佳選擇。因為手機是消費品,隨着應用愈來愈廣泛,全球老百姓都要用,蘋果走了在前面,而Winner takes all(贏家通吃),加上其向電訊商收取的費用又大,用戶每發一條訊息都要收費,利潤十分豐厚。

因此,停產蘋果手機的影響,會比禁止其手機使用內地通訊或支付程式更大,也比美國禁用中國5G設備更大。事關中國市場夠大,5G技術淨計發展自己市場已經夠做,此外還有其他國家採用,例如德國、中東等。

晶片技術  蘋果帶動

蘋果能賺大錢,在於其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這就全靠其科技不斷提升,得以不停「收租」,情況猶如當年電腦產業的微軟、英特爾等一樣,像聯想(00992)般只搶佔裝嵌市場份額,交租給上游都交了一大截,利潤甚低。

事實上,現時晶片的研發,主要由蘋果帶動,因為手機細而輕,所需晶片尺寸愈來愈細,容量則愈來愈大,處理速度愈來愈高,而手機市場大,有錢流入研發,以致科技愈來愈高。且看替蘋果代工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其生產的晶片,已小至3奈米,其他高科技領域,包括電動車、人工智能等,也未發展到這程度。

目前手機市場的爭奪,決勝之處在於誰擁有最先進的晶片技術;否則,蘋果對着華為,華為本來會贏,最後卻卡在晶片這一環。未來華為有兩關要克服,一是技術,一是生產設備,如果真的如傳聞般,高階晶片庫存於第三季已耗盡,來年就要在5G系統已打好底、技術已很到位的基礎上,發展其他市場,例如電動車。

蘋果停產  牽連極廣

中國無理由一直如此捱打,一定要想辦法,在最不影響中國形像下還手;當中,與其在稀土市場落手,搞到全球大亂,不如像美國搞華為一樣,一下子出手,立即停止蘋果在內地的生產,斷其財路,由之慢慢轉到其他國家如越南及印度等建立生產線,慢慢學習,反正富士康由於政治理由遲早也會搬走;若真如是,蘋果至少倒退3年,股價跌剩十分之一,納指也會下跌三分之一,美國經濟都會出事。

如果蘋果在內地的生產停頓,就會「打瓜」其收入,繼而影響其研發,兼且牽連其他供應商,美國科技發展亦會就此打住。即使星鏈的發展,隨着蘋果是其最大潛在客戶,都會受影響;否則,星鏈搞得掂的話,就能避開全球網絡,電子通訊進入另一時代。

總括而言,內地不能一直處於捱打狀態,全不還手,而還手的方法,可考慮向一間倚賴中國生產力的公司埋手,即是停止蘋果的生產,其牽連將會很深遠。另一方面,隨着疫情一定會過——感染高峰已過,99.5%患者已康復,也面對了重症及死亡風險,而過程當中處理得很好,代價已付出,未來便要集中火力恢復信心,鼓勵消費,提振內需,而這可參考香港的做法,派發消費券,短期便可見效,快過減息很多,到時經濟將大幅反彈,人民幣也會急速轉強。

文章來源:Capital 資本平台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

劉若文:資本平台顧問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