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演员的自我修养
甚么是「财演」?笔者太懒,简单从维基百科copy and paste而来的定义如下:「财经演员,简称『财演』,是香港股市对经常在电视台、电台、报章或杂志曝光的财经分析员或股评人的贬称,称呼出自2002年初,《信报》前专栏作家、精电集团前行政总裁蔡东豪(笔名『原复生』)。」
这个词语多少有点贬义,主要是嘲笑股评人或分析员在电视、媒体上信口开河,没有做足research就乱吹一通,是为演员。笔者也经常自嘲自己是一位财演,时至今日,财演一词已经成为评论员的一个统称,贬义不贬义,笔者也不太介意,只要观众们喜欢听就好。
财演容易做吗?笔者虽不是甚么大义凛然、顶天立地之辈,但也自诩帮不了人也至少不害人。在投资市场里面,很多散户对于市场是完全没有认知的,看见这个那个评论员顶着甚么「董事」、「首席分析师」的头衔,便盲目相信他们的分析。
财演既然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获得媒体和众多观众的信任,便需要负起千斤重担。你在电视机上说的建议,如果讲得不清不楚、模模糊糊,仍是会有散户相信,并且真金白银投钱进去,所以每一次的分析、推荐,都应该经过细心的调研和观察。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风险胃纳是不同的,听众A可能是亿万富豪,股票亏个几十上百万,眉头都不会皱一下;听众B可能是退休人士,本金亏了就没了,会影响退休生活。财演必须在演讲中提醒观众,若跟随其建议购入股份,资产配置、风险控制、止损等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作为一个财演必须拥有的责任和良心。因此,笔者一向觉得,推荐股份其实不难,难在每个观众的风险偏好不同,如何顾及每个收看笔者节目的观众,才是最难的。
财演或财经KOL的数量愈来愈多,和以往需要券商支持才能登上电视媒体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财演们的派别也愈来愈复杂。市场的确比以前吸睛许多,投资方法也五花八门任君选择,但也许投资者在留意财演时,需要花更多心思反思自己的投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