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EN
主页 专业研究 南华智库 吴老板周记

三件港府應做而無做的事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20年05月01日 星期五 上午2:00

《資本壹週》755期 (2020年4月30日)

三件港府應做而無做的事

.作出政策調整,反應要快,需要貼地,且執行要快。

.政府應該制定措施監控疫情,非禁止港人行出行入。

.港府應該自己牽頭,團結商界,修補與商界的關係。

 

香港政府的抗疫成績全球首屈一指,值得一讚;然而,其抗疫政策的調整,反應實在太慢,認真抵打。且看對從內地入境人士的隔離令,早於疫情因外遊人士發生第二波爆發時,就應該放寬。

 

港府調整政策反應太慢,究其原因,就是作為其智囊的行政會議不夠貼地。觀乎行政會議成員名單,撇開特首及3位司長與13位局長,一眾非官守議員,包括陳智思、史美倫、李國章、周松崗、羅范椒芬、林健鋒、葉國謙、張宇人、廖長剛、任志剛、葉劉淑儀、湯家驊、黃國健、林正財、劉業強、張國鈞,來自商界的代表太少,更遑論來自傳統大生意的代表。因此,行會根本不清楚市場在發生甚麼事,不知道市場需要甚麼,以致永遠後知後覺。

 

的而且確,正如林鄭月娥所說,作出政策調整,需要因應疫情發展;然而,反應卻需要快,需要貼地。要做到這兩點,行政會議應該納入更多商界代表,既有港資,也有中資,甚至外資。

 

執行調整 步伐太慢

除了調整政策的反應太慢,港府執行政策調整的步伐亦太慢。且看今次放寬對從內地入境人士的隔離令,有兩類人士獲豁免,本週二(28日)宣布,隨即刊憲,本週三零晨生效,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有效率,實際上兩類獲豁免人士的申請機制及執行細節卻未落實,仍然有待相關部門商討,所謂生效,根本未能實行,即是得個講字。

 

及至本週三下午,足足一整天了,政府仍然未有公布,本人一直搜尋資料,一直都找不着。都不知要等到幾時,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否則一有詳情,就立即飛返內地巡視業務,跟高管開會。

 

反正五.一黃金週縱然有長假期,但留在香港也無地方好去,不是去沙灘,就是去行山,出街食飯則不必了,還是堅持三大抗疫原則,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多地方。

 

不能跟隨 應該帶領

事實上,作為生意人,本人十分顧住自己條命,對高級管理人員的健康亦很重視,因此,企業會自己衡量容不容許高管返內地工作的健康風險,覺得有風險,自然不會去。好像此前本人都返過南京,雖然當地監控得十分嚴謹,但個人感覺不自在,都不理本來行程還要去其他城市,便立即回港,然後在家隔離14日。

 

集團在內地聘用着幾萬人,在香港亦聘用了不少員工,如今兩地往來停頓了,集團很多發展也延緩了,香港一直是外向型、服務型經濟,沒了交流,經濟損失將會很大,政府應該制定措施監控疫情,而非禁止港人行出行入。尤其是入面亂才要驚,但入面根本不亂,控制疫情比香港更嚴謹。

 

其實,港府成功控制疫情,已經攞了很多分,如今應該繼續保持大好形勢,不可靜靜等待歐美復甦,然後自己跟在後面,而是走在歐美之前,帶領香港走出困境,況且香港亦有條件這樣做,因為已經成功控制疫情。

 

否則,控疫做得怎樣成功,做到全球最叻,叻過新加坡,叻過台灣,也是無用。若然港府不止成功控疫贏到掌聲,還因帶領香港走出困境贏到威信,到時便會幫到9月立法會選舉建制派的選情,贏不到一半議席的機會很低。

 

主動牽頭 修補關係

反觀由兩位前特首兼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及梁振英牽頭,發起召集1,000名社會各界人士,包括不同行業、專業、階層及年齡的人士,成立「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本人不是潑冷水,不過老實說並不看好。究其原因,就是董建華在商界已過氣,梁振英則是出身於專業,在商界無凝聚力。就算商界願意參與,也是畀面派對,成效不大。

 

因此,港府應該自己牽頭。而事實上,回歸前後,商界本來好聽話,好幫政府手;然而,其後政府與商界的關係卻不斷疏離,不再同步,尤其是近幾年,莫說藍與黃之別,就連藍本身,政府都箍不到,藍自己都撕裂。

 

港府首要做的,是主動修補與商界的關係,就算北京不予以肯定,港府都要予以肯定,將此前打入冷宮的商界,拉回政府的一邊,與自己同步,不再口和心不和。個人相信,林鄭在商界還有點凝聚力,可以團結商界,繼而令到香港經濟告別黑暗,重見光明,否則便會浪費了成功控疫的「子彈」,但願港府懂得食糊。

 

經濟其實有得救,樓市更不用擔心。根據屋宇署最新公布,今年2月份,並無收到任何私人住宅項目上蓋工程動工通知,是2002年有記錄以來,第六次錄得「零動工」的月份,對上五次則是2020年1月、2016年6月、2013年11月、2009年5月及2005年1月,更是首次連續兩個月零動工。零動工,即是供應少,樓價還跌得去哪裏?

 

南華證券錢莊

因為佛誕及勞動節假期,港股本週只得三個交易日,結果錄得「三連升」;以過去一週計,恒指亦升3.1%,至24,644點,國指跑贏大市,升3.8%,至10,041點,回到10,000點大關的樓上。按照近期走勢而言,環球股市包括港股已經見底,難以大跌落去。

不過,環球控制疫情的方法,卻完全不一樣,中港澳台是一套,其他國家則是另一套。中港澳台的一套,是要百分百清掉疫情;至於其他國家,則是務求新增確診個案放緩,然後重啟經濟活動,等待疫苗年底面世,兩者底線完全不同。由是之故,相信中港澳台四個地方的經濟會率先反彈,領先全球,如果東南亞跟得貼,都會無事。

既然股市跌不下去,相信第一浸反彈、在疫情中業務不單止無蝕章,反而更得益的板塊,即是科技板塊,將會繼續呈強;下一浸反彈的,則會是在疫情中蝕了章,但將反彈得快的板塊,例如內航,以至九倉(01997)等。尤其是內航,機位復甦,加上油價下跌,卻不會減燃油附加費,肯定賺到笑;本來國泰港龍都會復甦,然而其燃油對沖,仍然輸死,因此,內航勢必成為繼科技股V型反彈而U型反彈的板塊。

 

每週一股——吉利汽車(00175)

兩會將於5月21日舉行,市場估計中央會有刺激經濟的利好消息公布,當中包括會有涉及汽車行業的利好政策。而事實上,發改委之前已表示,會積極穩定汽車、家電等居民傳統大宗消費,難怪市場會有憧憬。而受消息帶動,汽車股週三(29日)見異動,吉利汽車(00175)升逾2%,重上12元以上水平,收報12.12元。

內地媒體從廣東省財政廳獲悉,廣東將統籌安排17.8億人民幣補貼資金,支持汽車和家電下鄉,促進農村消費提質升級。另外,吉利公布,託管湖南省省屬國有企業長豐集團下屬湖南獵豹汽車長沙工廠,從事新能源汽車整車的生產和銷售。吉利週三成功突破12元關口,若成功升穿50天線12.44元水平,相信股價短中線有機會挑戰14元。

 

一週重點新聞

.美國商務部公布,3月商品貿易逆差擴大7.2%,達到642億美元;3月商品進口下跌2.4%,跌至1,919億美元,按年下跌9.6%,消費品、汽車及零部件進口急跌,食品、工業用品及資本材進口就增加。

.南韓央行公布,首季經季節調整經濟按季收縮1.4%,是2008年以來表現最差,收縮幅度則略較市場預期小;經濟疲弱主要是新型肺炎疫情打擊消費,以及企業停產並重創貿易。

.新加坡人力部公布,首季失業率升至2.4%,按季上升0.1個百分點,創09年金融海嘯後最高;剔除外籍家庭傭工後總就業人數減少近2萬人,創03年非典疫情後最大季度跌幅,因為製造業、服務業及建築業等行業聘請外勞人數大幅減少。

.政府統計處公布,首季出口貨值按年下跌9.7%,進口貨值跌10%。首季錄得有形貿易逆差1038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的11.1%。上月出口貨值按年下跌5.8%,進口貨值亦跌11.1%,2月時分別升4.3%及跌0.1%。

.Google母公司Alphabet公布,上季盈利68.4億美元,按年升2.7%,經調整每股盈利9.87美元,低於市場預期。上季收入411.6億元,按年升13%,好過市場預期。當中廣告收入337.6億元,按年上升10%。而來自YouTube的收入為40.4億元,上升33.5%

.中國銀行(03988)首季盈利525.83億人民幣,按年增長3.17%;上季淨利息收入961.66億元,按年增長7.59%。淨息差1.8%,下降0.02個百分點;非利息收入523.77億元,增長1.46%。

.滙控(00005)公布首季普通股股東應佔盈利17.9億美元,按年跌近57%,按季則由虧轉盈,去年第4季蝕近55.1億元上季經調整除稅前盈利30.4億美元,按年跌51%,按季跌30%。經調整及列帳基準營業支出分別下跌3%及5%,因為與表現掛鈎的薪酬支出減少,加上酌情開支下降。

.渣打集團(02888)公布,上季香港稅前基本盈利3.78億美元,按年跌17%,按季跌0.5%;期內,經營收入9.57億元,按年升3%,按季升逾1%。

.會德豐(00020)發盈警,料截至3月底止首季將錄得虧損約60億元,主要由於主營業務虧損及盈利能力下降,以及投資物業、發展物業及酒店錄得未變現重估虧損或減值的影響。九龍倉(00004)亦發盈警,預計至今年6月底止,中期業績或錄得虧損。

.未來一週美國聯儲局將公布利率決議;歐洲央行舉行政策會議;日本央行公布3月政策會議紀錄;亞洲開發銀行(ADB)舉行年會;澳洲央行舉行利率會議。蘋果及亞馬遜公布第一季度財報。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