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EN
主页 专业研究 南华智库 吴老板周记

經濟停擺有待出招 政治風波泛民大鑊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上午2:00

《資本壹週》754期 (2020年4月23日)

經濟停擺有待出招 政治風波泛民大鑊

.隨着經濟停擺,政府收入將大幅減少,財政儲備最遲兩年便會花光。

.應與大陸傾一傾,重開關口,讓生意人、打工仔、自由行進出境。

.殖民地法律已經夠用,如今加上官員與之「隻揪」,泛民必然大散。

 

在今次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中,中國因為成功控制疫情而經濟得以重啟,美國則剛剛相反,因為疫情失控而經濟受到重創;如此看來,香港一定要跟着中國,經濟走在全球之先復甦,不要旨望等待歐美經濟復甦而被帶動。

 

根據統計處本週一(20日)公布,本港失業率由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的3.7%,上升至2020年1月至3月的4.2%;失業人數由13.41萬人,上升至16.22萬人,增加了2.81萬人。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急升至6.8%,為2009年8月至10月金融海嘯爆發後的最高水平;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更急升至8.6%。

 

以上數字認真搵笨,事關在「局部封關」及「限聚令」下,各行各業生意都大受影響;撇開政府、半官方機構如港鐵(00066)與機場、公用事業、銀行、壟斷性企業無炒人之外,無一個行業無出現裁員潮,尤其是旅遊、酒店、零售、飲食,更是重災區,此些行業隨時炒了三分之一員工。況且,失業率亦沒計及被逼放無薪假,甚至停薪留職的僱員,總之,無收入的打工仔的百分比,肯定不止最新失業率所謂的4.2%。

 

豐厚儲備兩年花光

隨着香港第二波疫情爆發已經散退,連續超過10日都是單位數新增確診,當中本週一還零新增,政府應該是時候與大陸傾一傾,重開關口,就算不讓旅行團進出境,起碼也讓生意人、打工仔,以至自由行進出境,否則現時返大陸又隔離14日,由內地返港再隔離14日,一來一回不見了28日,兩地往來等於停頓,經濟損失由誰負責?

 

如果香港由得經濟停擺,等待疫情還在擴散的歐美復甦,才跟尾復甦,政府派幾多錢都無用。況且,隨着經濟停擺,政府收入將會大幅減少,因為三大財政來源包括利得稅、薪俸稅、賣地收入,都會嚴重萎縮,就算現時仍然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最遲兩年亦會花光。

 

其實,早於中國成功控制疫情,而香港第二波爆發主要源自外遊人士,港府就應一手收緊對海外入境人士的措施,另一手就放寬對內地來港人士的措施。實在不明白港府為何如此驚青,大陸都已經復工、復市、復課,都無再爆發,香港則未敢復課,以此看來,誰較安全?

 

只是批評 並非落令

經濟風暴有待政府處理,政治風波亦持續發酵,所說的是港澳辦及中聯辦批評立法會內委會選舉事件。其實,這並非兩辦有無權的問題,更不關《基本法》22條的事,今次兩辦只是提出,議員如此做法,在法律上可能不對。兩辦只是評論罷了,並非「落令」,如此這般,怎樣干預?

 

兩辦向泛民「開拖」,相信泛民下場將會是大散。不過,這也是泛民自找的。事關本來政府及建制跟泛民兩軍對壘,互相攻堅並無不妥,可是泛民寧願「攬炒」,中央自然不肯,因此發動輿論攻勢。當國家對上個人,點了名,個人只能走佬,全世界都一樣。

 

接着下來,雙方愈嘈的話,泛民愈死。過去幾年,泛民一直在嘈,不停踩政府,政府不出聲,泛民就得寸進尺,卒之逼到政府埋牆,中央看不過眼,自然出招——根據本欄一直以來的比喻,泛民往往以一毫子大政府100萬元,所付出的成本極低,因此,今次起碼要逼到泛民一是加注,提升其成本,一是出局。

 

一切還是經濟價值

本欄早已提出過,香港回歸以來,一直沿用殖民地法律,其實殖民地法律比較傾向政府,因為希望方便管治;根本不需使用《基本法》23條,23條的立法,只是原則問題,殖民地法律已經夠用,如今加上官員與之「隻揪」,泛民必然大散。

 

至於歐美會不會撐泛民腰?且看歐美只是提了兩提,便已收聲;還要高級官員無提,只是下面的官員提,例如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試問哪個會走出來,同北京隻揪?歐美一直只會躲在背後。

 

尤其是如果泛民是Hong Kong or Nothing,支持泛民還有理由;然而,如今泛民卻是Hong Kong or U.S. or Canada or U.K.,意思即是沒了香港,他們還有大把地方可去,香港不是他們唯一。相反,北京則是Hong Kong or Nothing。

 

全世界政治都是一樣,都是看經濟價值,沒有所謂自由。且看新加坡,總理是世襲的,李光耀傳了給李顯龍,未來說不定再傳給孫兒,如此看來,新加坡獨裁些,還是中國獨裁些?然而,大家可有聽過,美國批評新加坡獨裁?當然沒有,因為新加坡聽美國話,因此,這個世界其實並沒自由、民主,一切還看經濟價值。

 

南華證券錢莊

紐約5月份期油本週一驚見負數,再加上評級機構惠譽又再下調香港信貸評級,港股今週表現反覆。恒生指數週二失守24,000點大關及十天移動平均線後,週三跟隨內地A股先跌後升。恒指週三曾升146點,其後升幅收窄,收報23,893點,升99點或0.42%,全日成交970億元。重磅股騰訊(00700)同中移動(00941)帶動大市,兩隻股份升逾2%收市。

在疫市中,相信高科技股會繼續好。當中,本欄投資組合內,就有五大選擇,包括阿里健康(00241),此公司可謂被疫情逼了上位,其實本來已準備好;中芯(00981)亦要做大,雖然要投入不少於研發上,但過了critical mass,就會有突破;因應5G,既然無得買華為,可選擇中興(00763);騰訊則因手遊,已上返來;最後,美團(03690)若非疫情打擊機票業務,已經升了上去。

事實上,未來本欄將會逐步甩走一些傳統板塊,將資金投入高科技股。且看油價都可以跌到負數,其他商品,如鋼鐵,還會好嗎?

 

每週一股——平安好醫生(01833)

平安好醫生(01833)近日成為市場焦點,股價連日破頂,週三(22日)高見123.3元,創上市以來新高。平安好醫生連日上揚,主要由於發改委近日公布《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為內地首次對線上醫療作出諮詢文件,並提升至國家級別的層面,當局指會探索及推廣線上醫療諮詢。
今年3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出台鼓勵對常見疾病及慢性疾病線上醫療諮詢的指引,此舉反映內地未來對線上醫療諮詢及藥品銷售會愈趨重要。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內地政府會出台措施以支持線上醫療諮詢,中國目前線上銷售藥物的滲透率僅6%、線上醫療諮詢滲透率僅7%,料至2025年兩者的滲透率可分別提升至15%及23%,因此相信平安好醫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惟近日股價上揚,現水平再追入風險頗高,宜回吐才買入。

 

一週重點新聞

.全球儲油空間爆滿及燃料油需求大減,WTI5月期油於週一跌至每桶負37.63美元,屬史上首次出現負數。其後6月期油合約亦繼續遭拋售,週二(21日)收市報每桶11.57美元,大跌8.86美元,跌幅43%,創21年來收市最低。布蘭特期6月期油亦跌24%,收報19.33美。

.中國首季經濟按年收縮6.8%,差過市場普遍預期,是1992年開始公布有關數據以來首次出現負數。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下跌15.8%;首季固定資產投資按年下跌16.1%。兩個數字均差過預期。至於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9%,首季新增就業229萬人。

.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一項總額為4,84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計畫以應對疫情衝擊,將向小企業薪水保護計畫增撥約3,210億美元資金,以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小企業申請貸款支付員工薪金;另一項小企業援助項目「經濟損害災難貸款計畫」提供600億美元緊急貸款。

.日本財務省公布,3月出口按月下跌11.7%,超出市場預期跌10.1%,跌幅亦較2月跌1%明顯擴大,是2016年7月以來最大跌幅。

.惠譽下調本港外幣信貸評級,由AA下調至AA-,評級展望就由負面轉為穩定。今次為惠譽自去年9月以來,第二次下調本港主權評級。惠譽指出,經過去年反修例運動後,今年1月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爆發,令本港再次面對經濟震盪。政府及社會為控制疫情採取的限制措施,導致經濟活動收縮及失業率上升,香港政府推出歷來最大規模的擴張性財政預算。

.美國聯合航空公布,計畫出售3,925萬股股份,籌集逾10億美元資金,將用作公司的一般營運,是新型肺炎疫情期間,首間透過配股集資以應對旅遊市場急劇下滑的大型航空公司。

.美國串流視頻平台Netflix首季盈利7.08億美元,按年上升逾1倍;每股盈利1.57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65美元。期內收入上升近28%,至57.7億元,略高於市場預期的57.6億元。集團首季新增付費用戶1,580萬個,令全球訂戶升至1.829億,增幅遠超出集團估計的700萬個,亦超出市場預期的847萬個。

.可口可樂首季盈利按年上升65%,升至27.8億美元,每股盈利64美仙。扣除特殊部分項目每股盈利51美仙,好過市場預期。不過,該公司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封城措施,將會嚴重打擊第2季業績表現,本月以來銷量下跌25%,因限制措施打擊集團產品在餐廳、戲院、演唱會及遊樂場等渠道的銷售。

.摩根士丹利首季盈利按年減少30%至17億美元,每股盈利1.01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14美元。期內收入減少約8%,至94.7億元,亦低於市場預期的97.3億元。

.國泰航空(00293)宣布關閉位於美國紐約、三藩市及洛杉磯三個機組人員基地,合共裁減286名員工。國泰目前已經停飛大部分航線,並在上月宣布關閉在溫哥華外站,涉及147名員工。

.美國及歐元局本週將公布多個採購經理人指數;日本央行下週二(28日)進行利率決議;歐盟領導人召開視頻會議跟進歐盟對疫情的回應措施;瑞士央行行長喬丹發表講話;歐盟委員會發布經濟預測報告。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