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EN
主页 专业研究 南华智库 吴老板周记

港大選校長埋炸彈 內地兩問題亟需解

facebook twitter email ins link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上午9:11

《資本壹週》631期(2017年12月14日)

.香港最出名的最高學府,隨時因為政治原因而英名一朝盡喪。
.瀋陽因為政府制度及人才外流,以致發展遠遠不及其他城市。
.規模大的、好的企業,都往外國掛牌,只餘較次的留守A股。

港大選校長埋炸彈 內地兩問題亟需解
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推薦美籍華裔科學家張翔出任校長,成為唯一候選人。此宗新聞尚未激起社會廣泛討論,但其實卻茲事體大,立法會有需要摻上一腳。

回看張翔的履歷:1963年12月生於南京,1985年及1988年在南京大學先後本科及碩士畢業於物理系, 199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系博士畢業,現於該校同系任職教授,並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學術地位平平無奇;相信最巴閉的,已經是其主持研發的「隱形衣」,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2008年十大科學發現,但也不算是甚麼大成就、大發明。

擁有如此資歷者,恐怕街頭排到街尾,如今卻竟然成為港大校長唯一候選人,實在令人難以信服——作為全港最有名的最高學府之校長,竟然連一系之首也未擔任過?即使是一個學院的院長,最起碼的資格,也要擔任過副院長吧?且看將於明年1月離任的現任校長馬斐森,當年擁有5年院長經驗獲得推薦,都被評為「未夠班」,如今張翔似乎更猶有不及。

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依此看來,今次乃是政治任命的成分非常高。而事實上,根據中國科學院的介紹,張翔「積極參與和推動中國高校、科研院所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和合作,為中國的科技和教育發展做貢獻」;其遴選建議書亦稱,港大應多與中國大學合作,以及主動接觸中國教育部,以爭取更多國家級資源,其親中態度不言而喻。

從前大學校園十分崇尚學術自由、思想自由,或許因此令大學生被洗腦,提出港獨、支持台獨,個人認為,港府以至北京看在眼內,覺得有必要糾正,是應該的;但若為了杜絕反中反共聲音,便由極右作出180度扭轉,變成極左,則屬不智。

其實,「英國佬」已經從校園逐漸退下來,接着下來要怎樣走,校方需要想清楚,依然固我是一條路,親政府、親北京亦無問題,但今次的處理手法卻有很大問題,更有很大後遺——港大的國際排名肯定會徐徐下跌,同時亦更難留住本地學生。此舉等同埋下炸彈,損害港大這個百年基業。如果因為政治原因,而令一所如此出名的香港最高學府一朝英名盡喪,是否值得?如此大是大非事宜,本欄認為立法會應該要拿出來討論,以免這所香港最出名最歷史悠久的最高學府被毀於一旦。

東北落後 A股脫節
香港地方少少,卻問題多多,固然是港府管治得差;相反,地大物博的中國,從對內政策,包括扶持出口、就業、高新科技等,到國際部署,例如一帶一路、亞投行,以至與其他國家密密開會、頻頻聯手等,在在皆證明中央的管理手法屬於一流,使出的招數多得很,總體發展非常掂,不過,當中仍有兩大問題亟需解決。

第一,是當全國經濟欣欣向榮的時候,東北三省發展卻明顯落後。見微知著,且看瀋陽,淨計樓市,雖然樓價照升,但卻是因為基數低所致,就連外資投資的區域亦如是,硬件建設了很多,但賺錢的卻極少。再看另一個指標,就是直航航班。逾20年前,從香港飛往瀋陽的航班,一個星期只有兩、三班;後來當地領導聽取外資建議,增加班次,蝕本都要做,便改善至每日一班;如今又變回幾乎隔日一班,反觀南京,卻是每日七、八班,反映兩城市的發展差異。

歸根究底,氣候當然是原因之一,瀋陽年中共有四、五個月氣溫在零下10度以下;不過,其他因素亦須正視,就是整個城市規畫、管理制度都有問題,而且問題已經經年累月。除了制度,「人」亦出現問題。首先,是官員,外面派來的很多,特別是上調北京的,總要先派駐瀋陽「受訓」,由此可見瀋陽的地位也相當重要;可是,如此這般,問題便來了——高層只是來受訓的,紮根的很少,長遠問題誰來解決?中低層又沒這個能耐。此外,本地人亦不願留在當地,寧願外流北京。

其實,東北的地理位置很好,地大物博之餘,災害又少,且具戰略性——隔鄰就是俄羅斯、南北韓及日本,加上人口覆蓋超過1億,中央實應十分重視;可是,如果問題不得到解決,莫說沿海城市,就連鄭州、西安都追得上瀋陽,遲些甚至連貴州都能超越。

在東北以外,內地的另一個問題,是A股,完全與外國股市走勢及本地經濟脫了節。究其原因,就是上次在中央鼓勵下,股市炒凸了;後來在管制下,又管凸了,現時投資者都不敢入市,只能希望國際資金來買。北京似乎看到A股問題所在,但所用策略卻與管理其他方面差天共地。

其實,解決方法有兩個,一是行自己那一套,炒高了,外資豈會不走來買?可是,現時規模大的、好的企業,都往香港甚至美國掛牌,譬如騰訊(00700)及阿里巴巴,只餘分量較輕的留守A股。既然如此,便要行另一套,即是外國的一套,所以,A、H股差價一定要收窄,到時H股升,A股便會跟着升。

南華證券錢莊
過去一週,恒指在50天線爭持,本週二(12日)跌穿後,本週三又倒升428點,回到50天線之上之餘,更升穿29,000點大關,功臣是內銀股,建行(00939)急升4.4%,單一股分貢獻恒指升幅99點;工行(01398)亦升3.3%,中行(03988)升2.7%,農行(01288)也亦2.2%。全週埋單計數,恒指差不多升了1,000點。

美股方面,道指及標普500指數本週二雙雙連續第三個交易日創出收市新高。聯儲局加息毫無懸念,本港拆息亦已升了上去,一個月HIBOR升到1.08厘,美股後市繼續看好,尤其是稅改方案落實,即是企業盈利上升,至於美股將會升到甚麼水平則難判斷,到時是否因為利息爆煲?未來數年看不到這個可能。

總而言之,環顧全球,只得A股最差,要將之谷上去,似乎要由H股着手,讓H股先升,繼而帶起A股,因此A、H差價一定要收窄,近期內航股便在收窄中,本週三又爆升一輪,內銀股則暫時未見。

每週一股——東方航空(00670)
本週三內航股繼上月中後再度發力,國航(00753)勁升8.2%,成為表現最好國指成分股;南航(01055)亦升2.8%,東航(00670)則升3.2%。

本欄一直看好內航股,除了因為H股與A股存在巨大折讓,國航已是最少,都達34.2%,南航與東航更誇張,分別為44.3%及45.1%,最重要是基本計數,其市場潛力龐大。

首先,中國共有超過13億人口,卻只得3間主要航空公司,即是每間需要服務超過4億人口,還多過美國總人口!

第二,內航短線航線雖被高鐵搶去不少生意,但整體運載量仍在增長中;中線方面,個人曾從北京乘搭高鐵前往南京,發現商務艙加價超過一成仍然客滿,換句話說,航空公司都有加價的空間。

第三,搞掂國內之後,一眾內航便會面向全球,且看三間內航A+H的市值,才不過三千多億元,只差不多相當於一間地產公司恒大(03333)?就算再加上海南航空A股,以及國泰(00293),也只是多加不足千億元罷了,這還不是低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外資行有意無意長期唱淡內航股,理據卻十分薄弱,根本並非以基本因素分析。而如果市值不夠大,融資便很麻煩,一眾內航多得國家照顧,得以渡過難關。隨着基金持貨相當輕磅,甚至空倉,且看今次上升,沽家很散,並無重倉,因此內航此番一升,將很快便升上去,且拭目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這一浸,已有內地基金掃貨,東航便被重陽集團買入6.2%需要作出披露。

一週重點新聞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新太空政策指令,宣布再推登月計畫,要以登陸月球作為基礎,為遠征火星作準備,聲言要讓美國續成為探索太空的領袖,但未交代執行日期。
.為應對美國減稅和加息的衝擊,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內地正在制定應急計畫,並稱人民銀行已有3招政策儲備,分別是引導市場利率走高、加強資本管制和增加干預匯市頻率,以防止資本外流出和穩定匯率。
.人民銀行公布,內地11月新增貸款11,200億元,高於預期的8,000億元左右;11月末M2按年增長9.1%,增速較10月創歷史新低的8.8%高0.3個百分點。
.新西蘭房屋部部長Phil Twyford指,政府將立法禁止海外買家,包括學生及臨時工等外國人購買二手樓,新西蘭樓價只能受本土買賣雙方的交易活動影響,且樓房不能被海外投機者用作投資,禁令會在明年首季生效。
.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一度升穿1.9萬美元水平,加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比特幣期貨,有技術分析指,比特幣可於年底升至2萬美元水平。
.多間測量師行及代理認為,由於經濟向好、剛性需求強勁,即使明年有可能加息,也難阻樓價升勢,預測明年樓價至少有一成升幅,豪宅升幅更有望達兩成。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大嶼山顧問研究於今年7月展開,預計需時約1年半,最快2019年完成,當中包括如何改善區內不同地點的連繫及交通。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指,建局的重建工作未追上舊區老化的速度,如要加快步伐,必須先解決財政問題,若然樓價平穩發展,他預計市建局約6、7年後會出現赤字。

未來一週美國的焦點除集中在聯儲局的議息結果外,亦將公布多項經濟數據,週四會有11月零售銷售數據,有分析料整體會升0.3%,不計汽車銷售,預料升幅擴大至0.6%。同日亦有上月進出口物價,市場估計兩者升幅都有所擴大,進口物價預料升0.7%,出口物價預料升0.3%。此外,週五則公布12月紐約州製造業指數,估計12月回落至18.3。同日亦有上月工業生產數據,料按月升幅收窄至升0.4%。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